top of page

2020年9月27日 - 成為「使命宣教」群體

「宣教」(mission)源自拉丁文 missio,意思是「差遣」,在16世紀以前是沒有將福音傳給外邦的意思,當時通常指涉聖父透過基督在聖靈裡向世界展開的創造、護理與救贖的行動。及後在耶穌會積極開拓下,逐漸為 missio 賦予現代的宣教意義。近代宣教神學以這個用語強調,在創世之初神已經開始宣教的工作,故此宣教不只是人類的活動,而是具有神學的意義。[1] 就在聖經和歷史的共證下,讓我們可以看到神、人的協作,從太初到現在都從沒有更改。而今天,教會就正正處於一個很重要位置,她要作為父神差遣門徒出去,使人成為主的門徒,讓福音傳遍地極的一個好管道。

「彩蒲堂」是一間屬於五旬宗的教會,而五旬宗更代表著一種靈性和佈道或宣教運動,根據《基要真理》,教會主要存在理由也就是為了大使命,當中包括:(1) 作為全球歸主的媒介,(2) 作為讓人一起敬拜的團體,(3) 建立一個日漸活出基督樣式的聖徒群體。而教會的主要職事是:(1) 普世歸主,(2) 敬拜神;和 (3) 建立一群效法基督的聖徒。可見佈道、傳福音就是教會存在的主要目的和職事。[2] 每一個信耶穌的人,都要成門徒,更要使人成為門徒,生命不斷的傳承下去,成為「使命宣教」的群體。

一間持續增長的教會是必定有禱告和佈道的教會,「彩蒲堂」在過往的20年一直推動禱告的操練,而且每天都有晨禱聚會,使參與的肢體都可以持續的將禱告的事情「內化」,但是「彩蒲堂」的人數只是維持,而且有好一段日子,筆者相信是在於使人作門徒得以成為「使命宣教」群體上發生了一些問題。有可能過去在領袖們和肢體間都較少推動及分享傳福音、作門徒的教導,而只集中在教會內部的一些福音事工,以事工為主導,經過了一段的日子,肢體的動員力慢慢開始薄弱,而且對「使命宣教」只停留在現有的事工層面上,在日漸虛耗下,肢體們失去了原初的異象了。因此,筆者建議可從四個不同視野看法,分別有聖經視野、歷史視野、策略視野和文化視野 (即先前跟大家分享的「福音四維」) 作深化行動及自我反省。藉此提醒肢體們的自我身份,透過實踐並持續在禱告中「內化」,相信弟兄姊妹們必定能成為「使命宣教」群體。AMEN!

要傳講上帝的話語。無論時機是否有利,都要做好準備,用美善的教導,耐心地糾正人,責備人,勉勵人。(提摩太後書 4:2,新普及譯本)

[1] 盧龍光主編:《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》(香港: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,2003年9月初版),365。 [2] 陳國恩著,《五旬宗研究叢書3 – 五旬宗實用神學入門》(香港:神召神學院,2019年10月初版),132。

最新分享
bottom of page